港安醫院梁平醫生暱稱「心臟病童爸爸」 服務25年見盡兒童心臟病奇難雜症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3/10/11 17:04

分享:

分享:

 梁平醫生(右)為照浩檢查。21歲的楊照浩是梁平醫生其中一個「由細睇到大」的先天性心臟病病人。(受訪者提供)

曾受惠於港安醫院慈善基金(司徒拔道)的心臟病病童,對兒科專科醫生梁平不會陌生,他可謂港安醫院慈善基金病童的「爸爸」,於90年代開始已加入基金會,至今已有20多年,見證港安服務超過6,000名病人。

梁醫生行醫生涯中接觸形形式式的心臟病個案,有些病人更是「由細睇到大」,見證他們的成長路。

這位「爸爸」見盡不少病童和家庭受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的煎熬,因此加入基金會,特別服務先天性心臟病兒童。20多年來,不少病童由梁平醫生「由細睇到大」,而這些孩子也在不經不覺間長大成人,與港安醫院慈善基金一同成長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90年代初,梁平醫生便與另一位兒科專科醫生,參與港安醫院「兒童心臟基金」,為先天性心臟病兒童診治。1999年,基金併入當年正式成立的「港安醫院慈善基金」,由他主理的「心臟基金」,宗旨是為香港、內地及亞洲的心臟病兒童,提供適時的治療。

此外,梁醫生更曾到內地為當地醫生提供培訓,又為內地心臟病孤兒安排於香港接受治療。

每年約300宗先天性心臟病

梁醫生在私人執業前,於政府醫院專門治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。他說:「香港兒童先天性心臟病不算非常普遍,但每年個案亦不少。根據以往政府醫院估算,每1,000名初生嬰兒,就有6至8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。香港去年有3.6萬名BB出世,按推算亦有200至300多名嬰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。」

先天性心臟問題各有不同,治療也有所不同。(iStock)

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定義為胎兒於母親懷孕期間,其心臟出現結構性問題,影響血液泵至全身,引發各種症狀。

作為專門治療兒科心臟病的醫生,梁平醫生遇見不少兒童心臟病的奇難雜症。他指:「最常見是心室或心房間隔缺損(即心漏),另外亦有不少棘手的心臟畸形個案,包括單心室、心臟主動脈移位、心血管錯位;以及更複雜的法樂氏四聯症(即心臟同時出現4種缺陷,包括心漏、肺動脈狹窄、右心室肥厚、主動脈移位)。

大學生獲資助兩次「通波仔」

21歲的楊照浩是梁平醫生其中一個「由細睇到大」的先天性心臟病病人。照浩現於香港教育大學就讀,他說:「如果當年沒有港安醫院慈善基金和梁醫生幫助,可能就不會活到現在。畢業後想做老師,教好學生之外,也想帶領學生幫助殘疾人士。」

對於童年時苦痛,他依稀記得:「幼稚園時不能跑跳,容易氣喘,時常面青口唇白。」最深刻印象是媽媽時常用BB車推着自己上學,老師不知道他有心臟病,還取笑他嬌氣。

幸運之神眷顧,照浩的家庭醫生將他轉介到港安醫院慈善基金,梁醫生為其診治,終於找到了「有氣無力」的原因。原來是照浩的心臟大動脈狹窄及彎曲,需要接受冠動脈介入治療(通波仔)擴闊血管。港安醫院慈善基金先後全額資助照浩於4歲和14歲兩次「通波仔」。

17年來,照浩每半年都會到港安覆診,與港安慈善基金一起成長。「有次覆診見梁醫生,正值DSE,談到英文考試壓力大,得梁醫生鼓勵,感到很溫暖!」

「藍嬰」身體發紺

梁醫生指出,兒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,有的可能沒有症狀,亦有些會出現「發紺」。他解釋道:「各種先天性心臟病引發不少問題,例如心律不正、心肌炎、心臟衰竭等。由於血氧不足,導致皮膚、嘴唇和指甲呈藍色,俗稱『藍嬰』。」

正常的小朋友活潑好動,但有心臟病的小朋友活動一會就感到乏力、出生體重過輕、成長發展遲緩等等。他提醒父母要留意嬰兒喝奶時有否呼吸急促、流大汗,嘴唇有否呈青紫色,體重增長慢等等,如有以上問題就要立即看醫生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跨科團隊治療兒童心臟病

20年來服務港安醫院慈善基金的心臟病兒童,梁平醫生指他的出發點很簡單,就是「希望心臟病小朋友和他們的爸爸媽媽不用如此辛苦,為病童和家人紓緩沉重的壓力。」

先天性心臟問題各有不同,治療也不同。一些較輕微的病童,例如照浩這類個案,只需要「通波仔」。不過,亦有不少個案是需要開胸做手術矯正。梁醫生指兒科的心臟手術較為複雜,需要跨科的專業人士協助才能成事。

他說:「我們的團隊有兩位兒科醫生,包括我和張蔚賢醫生,他主管深切治療部;另外有心胸肺外科趙瑞華醫生、麻醉科陳志強醫生,還有負責體外循環的灌注師、心臟專科護士等,術後還要配合深切治療部、康復部等等。病人的痊癒是要靠整個團隊合作,單憑我一人是不能成事的。」

記者:李越樺